AI浪潮中的赏金猎头:为中国企业寻找AI人

Max肖玛峰(以下简称Max)被猎头招聘行业内称为“中国最会找AI人才的猎头。”1983年出生的肖玛峰现在是第二次创业。在互联网浪潮中,肖玛峰曾为最顶级的美元基金以及互联网公司输送了大量顶尖人才,也见证了创业环境的变换和时代的变迁,他自称TTC是入局AI大模型圈最早的一批公司。2022年底, Max创立了TTC(True Talents For China),想要抓住这波AI浪潮,“为中国企业客户找到真正的人才”。公司的第一单业务便是帮国内知名的AI科创企业去硅谷招聘AI人才。尽管这单生意以失败告终,但商业嗅觉敏锐的他在寻找过程中洞察到中国科技企业对国外顶尖AI人才的渴望,为此他也开始在自己的创业公司应用AI技术,用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去招聘AI人才。

近日,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专访了Max,他分享了对于AI人才市场的洞察。

TTC创始人肖玛峰  受访对象供图

以下为Max的讲述:

“帮我去美国找AI人才”

2023年,我们公司接到了AI人才业务的第一单大客户需求——去硅谷找某家知名大模型企业的华人回国。 这一需求来自国内的一家大模型创业企业,创始人在圈内非常有名,也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希望能够打造中国版的OpenAI。

对方给我们的需求非常明确,他在电话里告诉我,“Max,我们要All in AI了,你们去硅谷找那家公司的华人,如果能回来,给多少钱都愿意。”

我们开始在美国西部找人,当时我们的联合创始人去了西雅图、硅谷等地。

但多次交谈会面之后,我们发现,这些在海外的顶尖AI人才根本挖不动。 一方面他们对国内的创业圈了解不深;另一个原因在于,北美的科技公司股价涨势不错,员工收入很高。这些在北美科技公司工作的AI人才,他们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对选择去国内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人也有一些观念上的“偏见”,认为选择去大厂是一种非常功利的选择。

因为当时挖不动这些顶尖人才,我们干脆把商业模式做了些微调整,改为与候选人会面即收费。在美国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帮想做AI的中国企业家安排了多场会面,因为虽然没有成功挖角,但是他们通过相互交流也能了解最新的前沿进展和国内的动态,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直到现在,我们的这项业务还在持续,而且逐渐形成了我们公司一项独立业务线。

用AI去服务AI人才

我其实大学是学化学的,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日企做销售。走上猎头这条职业道路纯属机缘巧合。真正决定转型是遇到了一位香港的伯乐,他和我描述猎头的工作场景让当时的我心生向往,他说猎头这份工作就是公司报销你喝咖啡的钱,让你去交朋友。

正式加入猎头这份工作后,我在一线从事做单、服务、客户关系等业务工作做了十年。第一次创业,我们想打造中国版的“光辉国际”(Korn Ferry)(注:光辉国际是一家全球性的管理咨询和猎头公司,总部在美国)。

肖玛峰参加演讲

虽然光辉国际这家公司规模不算大,但在行业内非常有影响力,Google、Meta多位高管都是这家公司挖掘的,并伴随着公司发展走向国际化。我认为,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出现一家能够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高端猎头公司。

2018年,我们成立了CGL Consulting德筑集团,从2018年至2021年期间,我担任这家公司的COO(Chief Operating Officer,首席运营官)。创业过程中我去读了EMBA,在班上我结识了贝壳的一位高管。他们做的是房产中介,我做的是人才中介,同样是做中介,他们已经可以做到市值数百亿美元,秘诀之一是用数字化改造了房产中介行业,我当时就想是否也能用数字化改造人才中介行业,为此,2021年我便开始筹备建立TTC。 2023年,AI的飞速发展让我意识到聚焦于猎头行业生产要素数字化的“人才中介”可能也并非是终局,只是数字化的其中一种路径,而AI作为生产力,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后期应用本身会重塑生产关系。

第二次创业和第一次创业虽然都是做人才招聘服务,但这次最大的不同是,AI技术被深度融入到TTC整个业务流程,比如从岗位描述,简历筛选到面试安排,都借助AI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传统的猎头公司可能需要好几天到数周才能完成一个岗位的招聘流程,而我们现在可以借助AI大数据库,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从岗位画像到候选人推荐的全过程。高效的服务是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也是我们最看重的核心竞争力。

AI人才供给不足

市场真正需要的大量AI人才是什么样的?很多其他行业的人都好奇,在我们公司推荐的这些顶尖AI人才里面,薪酬最高的能达到什么级别?其实这些顶尖人才肯定有薪酬达到千万级别的,尽管现阶段,人才价格可能确实存在泡沫,但核心依然是人才供给不足。

到了2024年,可以明显感觉到,国内企业家开始在意人才竞争,意识到AI的发展离不开顶尖人才。

几个迹象,一方面从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上半年,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始不计成本的投入AI,他们特别希望把海外人才引回国内。比如,阿里巴巴开始引入顶级AI专家许主洪加盟阿里巴巴AI To C的业务,原Google DeepMind研究副总裁吴永辉加入字节,操刀大模型。这些人陆续选择回国发展。此外,国内的大企业对AI大模型、具身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在提高。当中国企业家开始关注并投入资源到这一领域时,意味着这个领域开始有了发展的机会,他们愿意为最优秀的人才支付高额薪酬。

但其实整体海外人才回流到国内远没有满足需求。现在对AI人才需求的公司首先集中在互联网头部企业;第二梯队是互联网大厂以外,比如机器人公司、车企等科技公司这类能够让AI场景真正落地的大行业;第三梯队是创业公司,因为2025年定义是AI应用元年,所以很多早期投资机构也在盯着创业公司的动态,他们也需要一批AI人才;第四梯队包括跟AI相关的人才,比如传统的消费电子企业等,他们也需要AI人才。最后还有AI for Science领域,这一领域里会有巨大的生产力释放。

传统制造业找这类人才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很难找到既懂产业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我现在接触的不少传统行业企业家都很焦虑,他们对AI很好奇,同时也在思考"我们公司这些人到底有没有在用好AI工具?"

前段时间,一家传统国企要请我们找AI人才。我觉得这类公司可能适配的未必是大模型领域最顶尖的人才,他们其实更适配的是具备复合型思维的人才。比如,本科做材料化学,可能研究生读计算机工程这类人才。其实这个思维也适配现在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即无论背景履历如何,你都必须掌握应用AI的能力。

创业公司虽然对AI人才的需求最旺盛,他们吸引的是想要创新的人才。但创业公司招聘AI人才的难点在于,这类人才在意的是公司是否真的有发展前途、待遇能否超过互联网大厂给的待遇。创始人卖的不仅仅是一个机会,更是公司的使命愿景和这家公司未来的价值。

现在很多企业给我的需求是,能不能建立起校园人才网络。比如,现在国内顶尖AI人才还集中在例如清北复交、浙大、中科大这类顶尖院校里面,这类人才决定了国内未来5-10年AI的发展。

现在AI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太快,早期随着AI技术产生的新型岗位,现在看来也有可能会消失。我有一个大胆的预测,比如数据标注类工作可能后期不太会大量需要,对数据标注员的需求会有所下降。因为现在开始往推理模型发展,早期大模型预训练的方法不再适用。比如,早期的AlphaGo通过学习海量棋谱数据进行训练,而新一代的AI模型则依靠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不需要依赖大量的现成数据,这种变化使得模型在很多场景中无需标注数据便能进行推理。 还有个人助理这个职业也可能会伴随着AI Agent的发展而消失。

随着AI发展的过程,会替代掉一些传统职业,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必定的过程,在这个时代下,职业需求也会是动态多变的。我认为我们猎头行业未来也会由AI代替猎头顾问,而我们的身份转变为AI的管理者和监督人。现在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人工智能+的通识课程,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未来会培育出一批更多的AI复合型人才,他们的就业市场相对会更广泛。

胡捷:印尼是最佳企业出海地?“中国能力+海外市场”的双赢组合

·“从2023年人均GDP数据来看,印尼是4919美元,中国是12600美元,相当于中国2010年水平。中国现在是印尼的最大出口国,也是印尼的第二大直接外国投资国。”胡捷认为这些数据指标都是比较积极的信号,相比中国企业存在发展落差,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能力+海外市场”的双赢组合。

胡捷主旨演讲。主办方供图

2024年9月28日下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STIM²大讲堂上海站的活动上,中国科大校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上海交大高金实践教授、东南亚中心执行主任胡捷做主旨演讲,就“企业出海的挑战和机遇”,提出自己的观察,并对一些热门的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作出分析。

胡捷认为,全球化已进入2.0阶段,从过去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考量因素,过渡到需综合考虑国家安全、价值观、注重可持续性为特点的国际多边合作。但即便如此,“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导致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供应链、资本流动和技术交换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使得完全脱钩变得非常困难。”胡捷说道。

但情况确实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来自国外,也来自国内。在胡捷看来,当下对中国企业的挑战很明显:国外订单减少,国内产能过剩,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在一些已经饱和的行业。

怎么办?胡捷的答案是:进入新的市场。可是,市场就只有欧美市场吗?当然,胡捷并不反对中国企业出海欧美,他认为有条件的企业仍可尝试,但是,“欧美市场成熟,中国企业想要打开局面较为困难。”胡捷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除欧美外,胡捷把全球市场还分为几大板块:以墨西哥为代表的中南美、坐拥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中东、有矿产有潜力的非洲、有潜力有风险的南亚、有优势有根基的东南亚。

胡捷比较推荐的出海目的地是东南亚,当然,他也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性,比如,根据“你的商品最终的目标市场和人群在哪里”,去选择自己的出海地,他只能帮助分析“为什么东南亚对中国企业可能是合适之选”。

东南亚主要是指东盟10国,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文莱、老挝、缅甸和柬埔寨。总人口超过6.5亿,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且人口年龄结构普遍年轻。“这意味着有一个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和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胡捷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东盟地区的GDP增长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稳定。许多东盟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品、技术服务等有着巨大需求,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这10国中,胡捷首推印度尼西亚。印尼是东盟最大的人口国,也是东盟第一GDP大国。“从2023年人均GDP数据来看,印尼是4919美元,中国是12600美元,相当于中国2010年水平。中国现在是印尼的最大出口国,也是印尼的第二大直接外国投资国。”胡捷认为这些数据指标都是比较积极的信号,相比中国企业存在发展落差,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能力+海外市场”的双赢组合。

出海意味着机遇和挑战,让企业走到外面也能“活”起来,还需克服一些现实障碍,比如:文化和语言障碍、如何兼顾当地政策和法规、具体的操作和管理中如何克服远程管理的障碍等。

胡捷认为企业的“发心”很重要,“出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还是要像建设家乡一样建设当地,在繁荣所在国的努力中,才能成就自己。”